『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4章 海塘问策[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sfxs.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陈塘驿惨败之前,朝中对东虏布局是外线防御,以燕山防线为依托,在外围层层叠叠的筑堡建塞推进,以压缩东虏战略空间,”林缚说道,“陈塘驿一败,边军退到燕山防线才站稳脚跟。为了扳回战略上的劣势,兵部对东虏的防御思路,还是停留在外线防御上,一直想继续在燕山防线外筑堡建塞,加深燕山防线的纵深。陈塘驿惨败之前,边军尚敢与虏兵野战,用外线防御思路建起的外线堡塞,能互为犄角。但在陈塘驿惨败之后,外线防御思路就有些失灵了,各守军都龟缩在塞堡里不敢出动,就失去互为犄角、连成一片的作用,也无法顺利推动军塞屯田,使得再构筑外线防御的耗银极高,也难有大的成效……”
“……李卓所献平虏策,战略思路则与外线防御相反,是内线收缩防御。先是稳固守住燕山防线,放弃向外线筑垒增加防御纵深的努力,在退缩固守的基础上,调集精锐,聚集在临榆(山海关)或者说是蓟州、津海、登州,形成内线纵深的防御之势——这便是我们看到的平虏策,但是在这个平虏策里,李卓还只写出他整体思路的第一阶段。你们看对面……”林缚手指向东北面,在海平面的背后是辽东半岛,“对面就是辽东、就是东虏敌后,若是照平虏策布置,形成重兵集结临榆或蓟州、津海、登州的三路布局,实则是对东虏形成三路打击之势。准备妥当之后,临榆或蓟镇集结之重兵沿辽西地往北推进形成针对东虏的正面战场,牵制东虏主力,然而两路偏师从津海、登州以舟师载兵直捣敌后辽东,攻击必救,即使不能一举溃敌,也能形成外线主动进攻之势态。这时候就算转变成外线防御战略,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平虏策所言,或许能成,即使一次不成,只要燕山防线稳固,还能对东虏实施第二次、第三次三路攻击,”宁则臣问道,“大人为何没有一点乐观的看法?”
“当今圣上若真有雄才大略的明义,能坚定不移的坚持李卓,五年平虏或许能成,”林缚在曹子昂、宁则臣、孙尚望三人面前也不忌讳的说道,“以李卓的思路,第一步要弃子争先,彻底的放弃外线防御战略,这样才能将有限的力量集中到内线来整顿、蓄积。弃子争先是蓄积力量之必要,就像我们打拳,五指捏拳要收回来才能更有力的打出去。即使虏兵再次破边入寇,李卓在内线也能有一支建制完备且彼此信赖的强大部队与虏兵进行积极的作战,不会再出现晋中军被歼、蓟北军旁观的格局,甚至可以形成有利于我的内线会战格局——所以李卓平虏策初看是内线纵深防御的战略思路……”
林缚继续说道:“……这里面有几个问题很难解决,一是李卓的战略思路,与兵部以及郝宗成等人的战略思路相差极大,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相反,如何说服兵部及诸边将不折不扣的执行他的战略思路?另外,都察院的言官们整天叫嚣着要收复祖宗故土、向外线推进,能不能承受李卓‘弃子争先’的第一步布局?第三就是李卓将有限的军事力量集到内线来进行整顿、蓄积,整顿蓟北军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成效。最佳的方式就是将蓟北军推到燕山防线去,将李卓他自己在东闽一手创建的精锐陈芝虎部调到内线来进行加强,但是朝廷会放心将陈芝虎部调到内线给李卓使用吗?”
“哦,我也觉得奇怪呢,为什么李卓在平虏策里会刻意回避陈芝虎部、主动要求领蓟北军?原来是防止给不必要的猜忌!”宁则臣恍然大悟。
曹子昂在旁笑而不语,要是李卓在平虏策时提到要用陈芝虎部,平虏策根本就不可能浮出水面来。
“第四,就算朝中同意李卓的弃子争先的内线纵深防御思路,那至少还要忍受一次虏兵破边入寇。毕竟弃子争先、弃外线之后,燕山防线太单薄,必须放虏兵到内线来进行防御性作战。损失之大小,就要完全看破边入寇时蓟北军的整顿进度了,”林缚指向北面的蓟北军军营,问宁则臣等人,“就这么一支军队,换作是你们去整顿,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整顿成堪野战的精锐、使虏兵不轻易破边入寇?又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形成从临榆、津海、登州三路同时反击的势态?”
“两年时间吧……”宁则臣不确认的说道,“李卓治军闻名天下,也许不用那么多时间。”
“就算是两年时间,”林缚说道,“但若是两年之后李卓的第一次反击受挫,虽然五年之约未满,你们以为朝廷会再给他组织第二次三路进击的机会吗?”
曹子昂微微叹道:“以当今坐龙椅的那位的心胸,怕是连第二次虏兵破边就忍受不住,李卓很聪明的在平虏策里绝口不提这一点,怕就怕他给聪明所误……”
“不,”林缚摇了摇头,“李卓应该能想到这一点,他毅然的站出来,是要争取‘弃子争先’、内线整顿并三路布局的时间,平虏策时提到的以夷制夷,也只是要争取更多的时间,也许第二次虏兵破边不能避免,他会被问罪革职,但只要后继者能继承他的这个战略思路,还是有成功的机会!至少能在对东虏的战略上扳回些被动。”
孙尚望、宁则臣微微叹息,曹子昂也微微叹息,他也不得不承认,李卓为人之心胸要比侯爷更宽广一些,但是要实施他的战略思路太难了。
(注:这章写过,书评区关于“李卓暗指袁”的争论应该可以平息了。角色取材于历史人物很正常,取其一处、两处,似是而非,但没有必要硬把整个角色往历史人物模子里去塞。)
第4章 海塘问策[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